香精 vs 精油怎麼分?3 招辨識+香調對照表 | BASK IN THE SUN

特寫:純精油從瓶口滴落,呈現清澈金色光澤

 

朋友最近被一顆「白麝香莓果優格」蠟燭燒到。我瞄一眼成分表就知道——它九成是香精。香精沒問題,但如果你以為自己買到的是純植物香氣,期待就會落空。下面 3 招+一張對照表,讓你在滑手機的時間內搞懂差異,之後逛香氛也能心裡有底。


目錄

  1. 為什麼要分辨香精 vs 精油?
  2. 30 秒學會的 3 招
  3. 「多半靠香精」香調對照表
  4. 實際示範:用我們的蠟燭比對
  5. FAQ:常見 4 個問題
  6. 小結:聞得舒服,也買得心安

1. 為什麼要分辨香精與精油?

香精(Fragrance / Perfume):多為實驗室分子,也可能摻少量精油。特色是味道穩定、選擇超多、價格親民,能做出「棉花糖雲朵」「奶蓋香瓜」這些自然界少見的香調。

芳療級精油(Essential Oil):來自植物葉、果皮、木材、樹脂等,大多透過蒸餾或冷壓取得。氣味層次豐富,會隨產季微幅變化,成本高、產量有限。

分辨好處:

  • 不再被商品名誤導(白麝香≠植物香)。
  • 依預算挑選,不花冤枉錢。
  • 買到真正貼近自己生活節奏的香氣。

2. 30 秒學會的 3 招

招式 怎麼做 為什麼有效
看標示 成分欄寫 Fragrance / Perfume=香精;寫拉丁學名(例:Lavandula angustifolia)=精油 台灣法規規定來源必須標示
聞第一秒 開蓋就爆香、味道留三天,多半是香精;精油香氣較柔和,約 10~15 分鐘開始轉調 合成分子被設計成「強烈+持久」
比價格 市售精油 10 mL 約 NT$350–1,800;看到「白麝香 30 mL NT$150」就要警鈴大作 植物萃取需要大量原料與時間,成本不會超低

貼心提醒:像玫瑰、檀香這類高價精油本身就貴,判斷時務必「看標示+聞氣味」一起參考。


3. 「多半靠香精」香調對照表

香調分類 常見關鍵字 若用植物萃取,1 mL 可能要…* 為何市面多用香精?
柔粉花系 白麝香、鈴蘭、小蒼蘭、牡丹 幾乎萃取不到或 > NT$10,000 花瓣得油率近 0%,只能用分子「拼香」
濃甜果香系 覆盆子、黑醋栗、黑莓、蘋果、荔枝、芒果、西瓜 NT$6,000–12,000 果肉香不耐高溫、保存差;香精最穩定
甜品蜂蜜系 蜂蜜、焦糖、牛奶糖 NT$6,000–8,000 純蜂巢萃取味道帶土蜜感,與「甜點香」落差大
煙燻皮革系 皮革、菸草、乾草 NT$5,000–7,000 氣味厚重、調整難度高,成本也高
異國樹脂系 琥珀(Amber)、白麝香變體 多原料混調 > NT$10,000 沒有單一「琥珀精油」,需多種樹脂疊香
綠辛蔬果系 青椒、開心果、大麻花香 NT$10,000–15,000 原料稀少、產量低,且味道與大眾想像不同

*價格參考 2025 年國際原料零售價(Eden Botanicals、Hermitage Oils 1 mL 小包裝,匯率 1 USD ≈ NT$32),僅供感受價差。


4. 實際示範:用我們的蠟燭比對

〈333 多倫多的夏天〉蠟燭 香調列出:絲柏、山雞椒、佛手柑、雪松、古巴香脂

  • 商品頁成分標示只有「大豆蠟+精油複方」,完全看不到 FragrancePerfume
  • 也沒有「白麝香」「焦糖」這些高機率香精關鍵字。

→ 這是我們「只用芳療級精油、無香精添加」的證明之一!


5. FAQ:常見 4 個問題

Q1:香精一定不好嗎?

不一定。香精讓價格親民、香調多元;重點是確定來源並幾乎能避免過敏。

Q2:怎麼看出產品用了多少精油?

台灣法規要求列完整順序,但比例屬商業機密;可綜合品牌透明度、香調描述與價格判斷。

Q3:精油香氣留不久怎麼辦?

植物分子易揮發,可配合空氣流動、定時補香,而非追求「香到天荒地老」。

Q4:品牌未來會加入香精嗎?

絕對不會。香氣對我們而言是跟著生活呼吸,而不是蓋過生活本身。


6. 小結:聞得舒服,也買得心安

分辨香精與精油,就像挑咖啡——有人愛手沖的層次,有人選拿鐵的甜蜜。搞懂差異,再按自己的感受挑香

  • 想要植物層次+自然轉調 → 認明芳療級精油,看植物學名或確認無 Fragrance 標示。
  • 想要主題鮮明+持香超久 → 香精也 OK,但請注意成分與品質,是否經過IFRA認證也是可參考的依據之一。

對任何香味有疑問,歡迎私訊 IG 或 LINE 留言,我們很樂意一起聊天。願你的每一次深呼吸,都聞得到自己喜歡的日常。

法規提醒:本篇資訊僅供香調與消費者教育參考,非醫療建議。所有產品均依《化粧品衛生安全管理法》標示全成分;使用前請先確認個人適用性。

⬆︎ 回到頁首

返回文章